和平与战争,一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的两个永恒的主题。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,厌恶战争与杀戮,但为了抵御外敌侵略,保家卫国,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战争模式。连绵不断的战争,不仅催生出了无数叱咤风云、名传千古的名将,还诞生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科,即兵法。古人为了确保能以最小代价、最大可能性战胜敌人,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,使得兵法成为凝聚无数人智慧的传统文化瑰宝。
古代兵法中,有无数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著作,如姜子牙的《太公兵法》,孙子的《孙子兵法》,孙膑的《孙膑兵法》,曹操的《孟德新书》,诸葛亮的《将苑》,刘伯温的《百战奇谋》,以及属于集体创作的《三十六计》等等,不胜枚举。但千百年来,浩如烟海的兵书战策、奇谋妙计中,也并不都是精华,难免会泥沙俱下,鱼龙混杂,后来者必须有鉴别地吸取其精华,抛弃其糟粕,而不能照单全收,不然效果适得其反。
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,是对三国历史格局发展有决定意义的一战。经过赤壁之战,曹操实力受到重创,元气大伤,原来势不可挡的统一步伐戛然而止,孙权和刘备乘势而起,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大势由此奠定。曹操兵强将勇,实力雄厚,为何会败给综合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权刘备?这与他曾经用过的一条计策有莫大关系。
展开剩余73%当时曹操部下将士都是北方人,很少乘船,在风高浪急、波涛汹涌的大江之上,纷纷站立不稳头晕目眩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曹操也不知怎么想出来一招,“操军方连船舰,首尾相接”,用铁链把战船全部连接在一起,大大减少了风涛激荡对战船的影响。但由于战船全被绑定在一起,被周瑜看出其中破绽,他采用火攻之策,曹军战船由于被连接在一起,无法脱离,被周瑜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。
《三国演义》也对此进行了重点描述,“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,首尾用铁环连锁,上铺阔板”,如此一来,“任他风浪潮水上下,复何惧哉?”并且形象地把此计称为连环计,声称是凤雏先生庞统向曹操献上此计,“若非庞统连环计,公瑾安能立大功?”真实历史中,这一招的首创者正是曹操本人,跟庞统一毛钱关系也没有。
从此之后,连环计就有了两个含义。一个是广义的连环计,是指同时应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计谋,环环相扣,使敌方躲不开绕不过。一个是狭义连环计,仅指水战中,为了增强战船稳定性,把战船连接绑定在一起。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连环计。
曹操把战船连接在一起,使得战船失去了最基本、也最重要的机动性,摆出一副挨打架势,三军未动而败局已定,堪称兵法中最蠢的一计。谁知世事难料,后世居然有人不吸取教训,在水战中照抄曹操的这条计策,结果吃了大亏。
此人就是南宋名将张世杰。在南宋与元朝决战的最后关头,张世杰心如铁石,忠心耿耿与南宋共存亡,这一点最为人钦佩。但论及他的军事才能,实在令人一声叹息。当时宋朝面对元朝,唯一的优势就是水师。元朝大军虽然陆地交锋锐不可当,毕竟不惯乘船,打起水战来力不从心。因此水师船队就成为南宋抵抗元朝的最后一张王牌。
张世杰就是南宋的水师大将。遗憾的是,他在与元军的水战中,出人意料地使用曹操用过的败招,而且连用两次。第一次是南宋德祐元年七月初一的焦山之战。宋元双方在长江中展开水师会战,张世杰下令“以十舟为方,碇江中,非有号令毋发碇”,把战船每10艘用铁索连成方阵,在江中下锚,禁止移动,结果宋军战船成了一动不动的活靶子,元军“以火矢攻之”,宋军进不能进,退不能退,一切都是赤壁大战的翻版再现,最终被烧得七零八落,大败亏输,死伤惨重。
第二次是在南宋祥兴二年的崖山海战。宋元双方在崖山展开一次大规模海战,张世杰再度令人匪夷所思地祭出此计,“以舟师碇海中,棋结巨舰千余艘,中舻外舳,贯以大索”,面对元军战船的猛攻,宋军完全陷入被动,在兵力数量、战船数量、水战经验都完全占优势的前提下,遭到元军彻底围歼。这支十万余人的水师队伍,已经是南宋最后的家底,此战中全军覆没,直接导致南宋彻底覆灭。张世杰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,爱国忠君之心天日可鉴,为何连续两次使用这个蠢招,毁掉南宋?成为一个难解之谜。
参考史料:《宋史》《资治通鉴》
发布于:天津市